更新時間:2025-11-25 21:43:23作者:佚名
1.0版本至2.0版本期間,揚州大學始終將焦點聚集于網絡課程體系的轉型與升級工作上,。
網絡課程觸發本科教改“激活碼”
在揚州大學所推出的國內首個聲樂慕課“美聲之林”那里,第一集的日點擊量是25萬,第二集的日點擊量為46萬,第三集的日點擊量是52萬……。主講老師張美林教授呢,瞧見一下子瘋狂增加了如此多的“粉絲”,不禁連連呼喊想不到 。
2004年起,揚州大學啟動了課程教學資源網絡化建設工程,其努力推進“平臺+內容+方法”的創新變革,還引入了“倒逼機制”,深耕細作網絡課程,在揚州大學,師生通過網絡開展教學活動正成為一種習慣,讓師生真正成為網絡教學的參與者與受益者。
變灌輸者為引導者
“逼”著教師動起來
互聯網技術參與其中,使得課堂的活力以及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先進的教學手段是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新課件要怎樣避開華而不實這一情況呢?又該如何防止去依賴科技,從而搞投機取巧這一套呢?主導課堂的教師是有責任為新舊教學的更迭交融進行長遠謀劃思考的。
在每晚大概八點的時候,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教師張敏,都會坐到電腦跟前,和她的學生在網上“約會”,去錄制教案,還要回答咨詢等等。在2004年,這所學校花費了將近2000萬元,組建了“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心”,學生借助平臺資源,來進行網絡自主學習以及語言實踐。
在平臺剛開始建立的時候,我們曾經走入過認識方面的誤區 。張敏直到現在都還記得當初的那份“竊喜” ,她覺得把學生趕到自主學習中心里面,自己就能夠減輕負擔了 。可是,實際情況和她所想象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而言,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給我們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平臺的教師手冊清楚明確地規定:每一個學期要上傳5份以上的電子試卷并且進行批改講解 ,每一個學期要布置5篇作文并且批改其中的3篇,每一個學期和學生互動的時間不能少于30小時 。
外國語學院院長秦旭告知記者,有一個平臺,它是以教師作為主導、學生當作中心,這使得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得以增加,進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自該平臺投入使用以來,學生英語四級考試一次性通過率從2004年的大概68%提升到了如今的大約90%,英語六級考試通過率從2004年的大概35%提升到了如今的大約60% 。
所知悉的是,自2007年始,揚州大學專心致力于網絡課程體系的轉型升級,于1.0版本的根基之上打造2.0版本 。副校長胡效亞介紹稱,早在2009年,該校就達成了所有課程檔案網上管理 ,在2.0時代,該校打算把20%至50%的課程引入網絡教學模式 。近三年,該校依次評選出60門優秀網絡課程 ,29位教師獲取了省級以上微課和多媒體課件大賽獎項 。
從“圈養”到“散養”
“逼”著學生學起來
有著海量信息被新技術帶來,傳統學習方式獲翻轉,僅鋪好高速公路卻跑著拖拉機是不行的,學生學什么呢,課堂是什么樣子呢,課程要怎么學呢,這些傳統范式在信息技術革命沖擊下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每堂課后,身為分析化學課程主講老師的王赪胤教授,總會要求學生登錄“分析化學網絡教學平臺”去進行后續的學習,該平臺與普通平臺不一樣,它實現了跟英國Huddersfield大學化學系、揚子江藥業集團等企業學校共同建設并分享課程資源,學生的話,可以瀏覽英方的課件,還能夠跟外教、工程師就課程方面展開交流留學之路,據他介紹,這個平臺當前已經被列為國家級網絡教學平臺,我們要讓學生在平臺上能夠找到自身所需的東西,更要“逼”著學生切實融入網絡課堂。該校有一位名為張清的教務處處長,介紹說在2007年的時候,學校同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一塊兒合力進行了“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的研發工作。一直到現在的這個時刻,該平臺的訪問量已經達成了2.41億人次。平臺里面課程的總體數量已經達到了4360余門次。網絡課程被開出的比率達到了95%。每年都有83290人次在線提交作業。
而今,憑借綜合平臺的強大功能,該校的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踏上改革快速通道。進入自主學習中心,學生不僅能夠瀏覽“全新版大學英語”“大學體驗英語”等課程學習資源,像“劍橋商務英語”“英美文學”等拓展性學習資源同樣一應俱全。
就在不久之前,揚州大學的“生物科學與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通過了教育部的評審,這個有著“國字號”之稱的實驗教學中心揚州大學教務處,能夠完全達成“虛擬、教學、創新”三位一體的實驗功能,平均每年大概有3500名學生,在這兒開展實驗學習,近些年來,該中心指導學生完成各級各類科技創新項目100多項,先后獲得全國“挑戰杯”競賽一等獎7項,獲得省級本科生優秀畢業論文4篇,本科生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 。
從傳統課堂到網絡課堂
“逼”著教學實起來
教育怎樣回歸育人的本位呢?追根究底來說,終究還是要落實在課堂之上。將視頻搬到網絡之中,加之把教案貼上二維碼,這決不是網絡課堂要涵蓋的全部內容。網絡作為一種教學的手段,也需要順應不同學科的變化、適應不同對象的差異、契合不同時代的變遷從而推陳出新。
去年年末的時候,揚州大學法學院大三的學生吳大鵬,按照慣例,等“大學生就業創業課程”的視頻打開之后便走離開了。可是這一回,他發覺被眾人稱作“掛網”的學習法子失效了。每隔十分鐘,視頻就會自行停下來,依據學習的內容開展隨機測驗,而且會把成績計入綜合考評之中。不過當必須要坐下來學完整一課時的時候,小吳感覺收獲相當豐富。
由該校依托網絡平臺推出的一門必修課,是小吳所說的網絡課程。長期以來,不少學生因單純依靠觀看視頻就能完成學分,從而“偷工減料”鉆空子。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陳克勤表示,“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和考核,加強了線下的輔導和實訓,效果立竿見影。”。
胡效亞介紹說,網絡教學是把雙刃劍,自主學習不是放任自由,去年該校在體育學院設立的本科教學改革特區,積極利用優質資源共享課程及多媒體網絡課程資源開展研究性教學,取得不錯的效果,目前,一項基于網絡自主學習和教師網絡輔導的監控體系及考核辦法的改革正在推進當中 。
網絡教學給每一位在校生帶去了改革所帶來的紅利,還給高校教學資源面向社會進行共享創造了契機,“美聲之林”是個典型的實例。當下,學校正著手推進建設1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以及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去年9月底,由這所學校承建的“中餐繁榮網上課堂”于美國西雅圖正式上線,而這也是國務院僑辦實施的“中餐繁榮計劃”里的重要構成部分。胡效亞表示,我校新一輪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正逐步展開,該平臺會成為信息化教育與網絡教學的最新且最有效實施載體。
校長觀點
焦新安 揚州大學校長
教改大舞臺 師生唱主角
在新科技以數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為特征融入高等教育時,帶來的不只是教學模式、方法以及途徑等方面的歷史性變革,教學主體的角色定位同樣面臨巨大挑戰。網絡使教師的“在場”控制減弱,豐富的教學資源、多樣的教學渠道促使傳統的“教師唱主角,教控制著學”逐漸退出舞臺。師生更似“網絡教學”場域里平等的“游戲人”,身份具有多重性、渠道呈現多元性、關系存在多變性。
然而,當下熱議的人工智能,無法替代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就如同此般,科技所改變的內容,終歸到底來說揚州大學教務處,僅僅只是教學工具而已,教學改革這件事情,永遠都不可以脫離教師起著主導作用以及學生作為主體的這條主要線索。科技給課堂帶來“添彩”效果,這并不等同于教師職責方面的“減負”,教師需接受形式上主體被弱化這一情況,敢于且擅長去充當教學改革的操盤手,運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科技力量,以此觸發本科教學改革的“激活碼”,還要通過主導網絡教學來獲取主體認同,達成師生從傳統依存關系到引導關系的轉化,以及教學從填鴨式灌輸到啟發性引領的轉變,進而來為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持續“加碼”。